www.cnjishi.com.cn|2023-11-06|新华网
拦不住的逐梦青春
新华社南宁11月6日电题:拦不住的逐梦青春
新华社记者郑昕、卢羡婷
“这个项目完美诠释了青春和逐梦的意义。”国家轮滑队前队员、太原市轮滑队领队陈彬说,“对于场上年轻的参赛选手如此,对于这个6年前才进入中国的运动项目本身同样如此。”
6日上午,在广西南宁三塘体育训练比赛基地的轮滑综合馆,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轮滑阻拦比赛激战正酣。只见两队各5名护具齐备、脚踩直排旱冰鞋的运动员在椭圆形场地上挤作一团你追我赶。30分钟的比赛以90秒作为一个追逐回合。每完成一个回合,精疲力竭的选手们都要趴在地上好一会儿。
“这个项目在国外被称为轮滑德比(RollerDerby),足见其激烈程度。”陈彬说。
用“瞻前顾后”来形容这个项目再合适不过。头盔上标有星号的得分手,需要对先出发的对方运动员完成套圈,每超越一人得一分。比赛中,高速前进的得分手必须想方设法突破对方组成的防守阵型,而其他运动员奋力往前滑时,一边要阻止对方得分手接近或超越,另一边还要牵制住对方滑手以便让本方得分手完成套圈。电光石火间,稍微的擦撞都可能造成像短道速滑比赛那样倒地一大片的景象,令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大增。
“我必须把百米滑行速度控制在8秒内,否则只有‘被抓’的命。”太原队运动员秦毓蔓告诉记者,她从高中开始玩轮滑阻拦,感觉十分适合女生参加。“它比一般的轮滑竞速要更刺激,也更有团队性,参与后很‘上瘾’。”
本次随合肥队前来观摩比赛的张敏也认同这种看法。作为当地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他告诉记者,该校今年才引进了轮滑阻拦项目,但经过短短几堂兴趣班的介绍,学生报名踊跃。“合肥的校际、校内轮滑阻拦比赛都办过不少了,我们学校也输送了队员参加这次比赛。”他说。
在老师、教练们看来,这个轮滑大家族的新成员不仅自带“速度与激情”的气质,更加讲求团队配合和技战术布置,是很适合在校园开展的运动项目。
“这首先是一个团队项目讲求合作共赢,比赛中但凡有一个人松懈就可能一溃千里;其次它能提升学生心肺功能,锻炼协调性、专注力;此外,比赛中选手们要不停交流沟通、当机立断,也能够改善他们在性格上的短板。”张敏说,从他在学校担任这门课的教师之后,明显看到有一些原本内向羞涩的学生,和队友、同学们齐心协力打成一片。
据了解,为了便于这项运动的推广,这次学青会禁止队员在阻拦时张开手臂,同时场地内外还有多名裁判员在判罚的同时保护参赛者,极大程度减少了意外的出现。
“以2017年世界轮滑锦标赛在中国举办为标志,这项运动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也一直朝着有利于选手的角度调整比赛规则。”陈彬说,轮滑包含花样轮滑、自由式轮滑、极限轮滑、轮滑球等十几个小项,但进入学青会的只有不到一半。“从这看出轮滑阻拦自有其在学生中发展的土壤,也让我们这些从业者圆梦了。”
合肥队领队刘兵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名干部,据他了解,当下国内很多大中小学都已经推广了轮滑阻拦项目,上海、广西等地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还是从沿海到内陆的推广态势”。
“轮滑阻拦的全国U系列比赛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家长、学生和学校都对这项运动有正向反馈。”刘兵说,“我们看到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特色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一方面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另一方面这其中也融入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天性、学会尊重,培养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首届学青会,何以在广西?
新华社南宁11月6日电题:首届学青会,何以在广西?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吴俊宽
这里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处处是桂林”的“诗和远方”,是江、海、边协奏合鸣的开放热土。温暖的南国之秋中,一场青春盛会5日晚在八桂大地拉开大幕。
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两项具有深厚历史的赛事合并而成,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全国性赛事,第一届何以花落广西?
世界冠军层见迭出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欢快激昂的歌曲将时光拉回32年前。1991年11月,在广西体育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韦唯演唱的会歌《爱我中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佳音绕梁,经久不绝。虽然处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广西体育却有着光辉的历史,曾培养出李宁、吴数德、李婷、陆永、莫慧兰等近70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100多名亚运会、全运会冠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建设体育强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目标,广西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破解长期制约体育发展的难点堵点,体育发展面貌为之一新。在这其中,举办体育赛事、拓展对外交流是重要内容。
201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南宁举行,留下了中国男团0.1分逆转日本成就六连冠等经典时刻,南宁的赛事组织服务工作被时任国际体联主席布鲁诺·格兰迪评价为“非常完美、堪称卓越”。
2017年以来,国际自行车联盟世界巡回赛落户广西。在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骑手们在美丽的山水间上演速度与激情。
2019年,南宁成为继北京、广州、青岛、东莞之后,第五个举办羽毛球苏迪曼杯赛事的中国城市,这也是苏杯首次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举行。
近年来,广西还举办了世界田联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沙滩排球世界巡回赛钦州公开赛等国际赛事,并努力打造中国-东盟赛事区域中心,体育场馆建设、重大赛事组织能力、城乡体育氛围等都得到全面提升。
首届学青会落户广西,既是广西持续加快建设体育强区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和体教融合带来的难得机缘。
2019年7月,广西决定申办于2023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广西承办2023年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后,广西获批承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伴随重大赛事的接连举办,广西竞技体育成绩也迅速提升。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广西代表团取得7金7银8铜的佳绩,金牌排位上升幅度全国第一,是自1987年第六届有总分统计以来广西代表团总分最高的一届,实现一系列历史性突破。
本届学青会,赛事项目遍布广西全部14个地市,必将书写广西体育历史上又一浓墨重彩的篇章。
体教融合欣欣向荣
11月2日,首届学青会足球(公开组)女子17-18岁组比赛收官,广西南宁队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支队伍中,大部分队员都是南宁市第十七中学的毕业生。
从2019年开始,广西足球协会与南宁市第十七中学合作共建广西女子足球精英梯队,队员们平时和普通的初中生一起上课,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两个小时和节假日进行训练。与依托体校进行培养的模式相比,体教融合既让队员们不落下文化课,训练质量也有保障。
学青会是检验体教融合成果的重要舞台。近年来,广西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各参与方动能,正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体教融合路径。
从2017年10月起,广西大学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签署校局合作协议,全面启动“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实施6年来,双方在师资、教学、训练设备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涌现出杭州亚运会体操冠军兰星宇等一批优秀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高水平体育人才。
在广大县乡基层,体教融合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老区百色平果市通过扶持足球产业发展,不仅短短两年多成就了“一城双甲”“魔鬼主场”“金牌球市”等名号,还引导职业俱乐部与当地中小学校开展共建,组织职业教练员对体育老师开展培训等,打造“职业+社会+校园”的足球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开展体教联建,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苗子投入专业训练。据介绍,广西89所体校与114所小学、114所中学实现共建联办。2022年,广西注册青少年运动员3.85万人,同比增长25.6%;到2023年上半年,广西青少年运动员注册3.93万人。
广西还大力实施青少年赛事兴旺工程,形成“一地一品、一地多品”赛事体系。2022年、2023年,广西分别举办41项、45项全区青少年锦标赛,以赛促练,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首届学青会应体教融合改革而生。广西以筹办学青会为契机,实施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畅通青年学生成长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通道,包括举办学青会主题宣传、“迎学青会”系列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等260多场,开设“学青会体育公开课”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等,让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必修课。
绿色开放发展竞风流
首届学青会的吉祥物是一对活泼律动的中华白海豚,分别取名为“壮壮”“美美”。“壮”“美”二字,既喻示着学青会的独特魅力,也是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的生动诠释。
发挥体育之壮,展现健康之美。学青赛场上,年轻的健儿们奋发拼搏,焕发出青春洋溢、茁壮成长的风采。赛场之外,广西持续加大投入,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健康中国稳步推进。
漫步于100多公里的南宁邕江两岸路段,植被郁郁葱葱,健身绿道随处可见,10余座滨水公园各具特色,200余处运动场分布其中。篮球场、极限运动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齐全,可满足众多市民的健身需求。
近年来,广西从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补齐短板、扎实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等多方面支持扩大全民健身服务设施供给,同时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足篮排球、马拉松、龙舟、自行车等项目普及。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广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提升至40.1%。
依托山川之壮,擦亮生态之美。开幕式上,以“聚能环”和微火燃烧方式举行的火炬点火仪式凸显了学青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与广西美丽山水为主体的舞台背景相得益彰。
生态优势金不换!“天生丽质”的广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当好保护山山水水的“二郎神”,绿色发展步履铿锵,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2022年,广西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二,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1%,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
夯实发展之壮,释放交融之美。本届学青会,包括港澳在内的101个代表团参会,近1.8万名运动员齐聚广西。这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各地各民族学生青年交流交融的盛会。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沿海沿江又沿边的广西民族文化多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是东西交汇、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枢纽。
近年来,广西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高质量发展如海潮涌起。
5日晚,漫天的烟花照亮南国夜空。这一次,出彩理应是广西!